实施数字检察战略,是检察机关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部署、提高法律监督能力的重要改革举措。3月29日上午,经检校双方深入研究、精心筹备,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与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举行数字检察研究基地签约揭牌仪式。国科大党委书记、校长李树深,北京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朱雅频出席会议并讲话。北京市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蓝向东,北京市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王海江,北京市检察院副检察长岳向阳,国科大常务副校长、党委副书记王艳芬等出席签约揭牌仪式并参加座谈。北京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方洁主持会议。
中国科学院大学与北京市检察院联合建立数字检察研究基地签约揭牌仪式现场
王艳芬与蓝向东共同签署合作协议书
签约揭牌仪式上,与会双方共同听取了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演示汇报。随后,王艳芬与蓝向东分别代表国科大和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书,李树深与朱雅频共同为数字检察研究基地揭牌。
座谈会现场
接续进行的座谈会上,北京检察科技中心主任闫仲毅,朝阳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马天博,通州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李辰,北京市检察院政治部副主任、干部处处长、检察官管理处处长杨晶,市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主任杜邈,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国科大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院长潘教峰,中科院网信办执行副主任、科学传播局网信处处长褚大伟,国科大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马一德,国科大培养与学位部部长乔晗分别就北京市检察机关数字检察工作及检校共建作交流发言。
朱雅频出席会议并讲话
朱雅频表示,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蓬勃发展,正在全球开启一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革命性意义的数字化转型,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建数字检察研究基地正逢其时,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数字检察研究基地必将从无到有,在“精诚所至”的合作中结出“金石为开”的丰硕果实。
朱雅频强调,一是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推动数字检察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用蕴含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数字检察研究基地建设,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思考和解决该领域事关新时代首都检察发展全局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在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上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与实践性成效。二是要依托检校合作机制支撑,合力打造数字检察科研与实践高地。双方要以需求牵引资源配置,依托数字检察研究基地共建机制,强化首都检察法治实践资源与国科大科技研学资源配置,努力把研究基地打造为科技应用与检察业务深度融合、数字检察科研与实践一体的高地。三是要加强基地研究成果孵化转化,充分释放合作机制效能。全市检察机关要发挥检察一体化体制机制优势,按照市院党组在充分释放大数据赋能检察效能上布局落子的相关部署,合力共建数字检察研究基地,强化数字法治实践发展需求的牵引力,加强数字检察研究成果的孵化转化,努力提高首都检察对实施数字检察战略的贡献率,推动把科技资源优势与检察制度优势转化为首都治理效能。
李树深出席会议并讲话
李树深表示,中国科学院是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及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人民可以依靠、可以信赖的国家战略核心力量。国科大作为中国科学院“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任务的重要承担者,是一所以科教融合为办学模式、研究生教育为办学主体、精英化本科生教育为办学特色的创新型大学,拥有完备的学科体系。其中,与数字检察相关的学科均在国内排名前列,为促进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兼具法律素养和技术素养的数字检察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高质量建设数字检察研究基地将充分发挥检校双方各自优势,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法治中国”“数字中国”战略,一定能够推动现代科技与数字检察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深度融合,培养一批当前和未来的数字检察专家,进一步提升首都检察工作现代化水平,为服务和保障新时代首都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国科大校长助理、科研处处长林晓,北京市检察院、国科大相关内设机构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
11月20日,第六届创新与知识产权论坛暨2022知识产权学术年会在线上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和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共同主办,主题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主持开幕式。来自有关国际组织、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相聚“云端”,共话知识产权发展。会议由主论坛和分论坛组成,1400余人次在线参会。
潘教峰在主持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应对复杂严峻国内外环境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纲领,也为新时代我国知识产权研究和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新命题和新挑战。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知识产权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核心要素的作用也更加凸显,成为掌握未来发展主导权和制高点的战略支撑,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世界科技强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支撑。通过“创新与知识产权论坛”这一平台,共同探讨创新与知识产权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推动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以知识产权与创新发展支撑现代化建设。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党组书记申长雨院士以书面方式致辞,他指出,要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在坚持高质量发展中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在深化改革开放中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热情支持,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深入交流,探讨重大问题,提出务实良策,为更好推进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董军社出席会议并致辞。他指出,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是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承办的科教融合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和智库建设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学术和智库支撑,助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本次论坛的召开必将激发创新思想火花的碰撞,进一步凝聚共识,推动创新与知识产权领域的研究和交流,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主论坛上,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肖兴威,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阎晓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吴汉东,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司长葛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中国办事处主任刘华,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审判长、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挂职)秦元明分别做了主旨发言。主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马一德教授主持。
当日下午的分论坛上,5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知识产权管理运营”和“知识产权与竞争”议题展开交流研讨,形成了一些有深度的观点和意见建议。
潘教峰在论坛工作总结时强调,要用好论坛成果,认真梳理各位专家报告的观点和建议,在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智库作用的同时,凝炼研究问题,开放式组织研究,以研究促进理论创新、政策创新,凝聚学术共同体。
部分参会人员合影
2020年12月12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第四届创新与知识产权论坛暨2020知识产权学术年会于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召开。本次论坛主题是“知识产权与科技强国: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来自全国高校、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约240余位参加本次活动。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执行院长穆荣平主持。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董军社,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方新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穆荣平主持
董军社在致辞中指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我国还未真正成为创新与知识产权强国,当前学术界对于知识产权的研究和讨论尤为重要。
董军社致辞
方新在致辞中强调,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超前谋划布局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和行动计划,提升我国知识产权政策的有效性和及时性,有效服务政府和社会发展,培养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人才是新时期我国知识产权领域的重要使命。
方新致辞
主旨报告环节由国科大知识产权学院执行院长穆荣平、国科大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宋河发、国科大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闫文军共同主持。
宋河发主持
闫文军主持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理事长、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局长田力普围绕中美知识产权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深刻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两国知识产权较量的内涵和侧重点的不同。
科学技术部战略规划司副司长邢怀滨主要从科技创新决策管理需求角度分享了关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提出要加强调查研究,建立创新发展动态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创新发展的动态和新趋势,作为决策管理的重要支撑。
北京大学法学院易继明教授围绕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体系的变革与重构进行解析,提出了我国知识产权发展的国际战略,包括法律建设回应社会发展、牢固树立知识产权强国理念、推动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体系的完善、加强知识产权国际合作等。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韩秀成主要围绕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及强国建设若干问题展开,提出要建设科学指标体系,遵循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这一目标,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和良好营商环境,落实六大任务,最终实现三大目标。
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潘新胜首先介绍了北京“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就,并对“十四五”时期北京市知识产权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郭庆存提出应明确发明权、发现权、其他科技成果权的相关法律规范,适时地增列或者调整知识产权的保护客体等建议。
广州奥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驰从新发展格局下知识产权服务的角度提出了思考,提出打通创新链、强化产业链、稳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进而实现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价值。
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名誉院长陶鑫良教授探讨了知识产权生态建设中的滥诉规则,通过奶片案、滑板车案等案例展示实践中存在滥用知识产权的现状,强调完善防止知识产权滥用制度。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的朱雪忠教授围绕《专利法》第15条新增的“产权激励条款”讨论了专利转化运用的问题。
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林秀芹教授围绕新时期知识产权的国际合作,介绍了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框架与我国“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现状,指出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中的不足、挑战和发展建议。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冯晓青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公共领域视域下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激励机制这一主题,认为公共领域应当与专有领域维持平衡关系,以便确立知识产权和合理的权利边界。
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宋河发教授讨论了激励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的会计核算问题,介绍了知识产权成本核算的方法,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本次会议的主旨报告还设置了圆桌讨论环节,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曲三强教授、中原工学院知识产权学院院长王肃教授、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苏平教授围绕知识产权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进行了讨论。
曲三强
王肃
苏平
除主旨报告外,会议还设置了“知识产权保护与知识产权文化”、“新领域知识产权与数字经济”、“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和“分组报告与交流”分论坛。
分论坛现场
“知识产权保护与知识产权文化”分论坛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业务管理部孟海燕处长主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李顺德研究员点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孙国瑞认为知识产权文化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高级阶段。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王琛就我国加强地理标志保护提出了若干建议。清华大学吴伟光表达了对将数据直接作为财产权客体保护的批判,并提出通过保护代码空间保护和规范数据的思路。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张飞虎通过案例介绍了招投标领域专利侵权行为的认定。天津大学管荣齐提出了中美经贸协议下商业秘密保护的对策和建议。同济大学毛昊介绍了专利制度支撑中国经济好质量发展的改革路径。北京化工大学蔡中华介绍了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一带一路知识产权的五项成就和四大展望。
孟海燕主持
“新领域知识产权与数字经济”分论坛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肖尤丹研究员主持,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唐素琴教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刘影副研究员点评。大连理工大学栾春娟从四个方面对专利运营实力评价研究进行了报告。中国专利信息中心刘洋对人工智能专利进行了全景分析。中国科学院大学罗先觉介绍了欧盟《数据治理法》提案,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数据共享立法的启示。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董涛从给予知识产权视角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实证研究角度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研究。浙江工业大学王黎萤提出了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创新理论与展望。阿里巴巴集团王旭明从阿里巴巴知识产权保护的历程出发,探讨了技术创新和平台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武汉理工大学刘介明介绍了知识产权与创新融合发展的基因理论运用。
“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分论坛由海淀区知识产权局原调研员谷永久主持,由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知识产权处处长田永生、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刘朝副教授、中国汽车产业知识产权投资运营中心首席科学家武伟点评。浙江大学黄灿分享了大学专利独占性影响的因素研究。南京理工大学马蕾对我国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发展历程进行了介绍,分析了我国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赵亚娟认为专利情报支撑知识产权管理运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杜伟认为知识产权运营应当践行全过程管理。吉林省国科创新孵化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冰认为知识产权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任重道远,并提出践行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打造新型科技创新服务模式。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刘新宇以中科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为例介绍了专利助力产业化的重要作用。广州奥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王峻岭提出了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建议。
“分组报告与交流”分论坛由会议收到的六十余篇投稿论文作者进行汇报。投稿论文不仅涉及传统知识产权问题,还探讨了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知识产权问题。该分论坛分三组进行,分别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吕磊、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张越、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尹锋林主持,并分别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张艳、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裴瑞敏、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张古鹏进行点评。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的投稿作者进行了汇报交流。经过匿名专家评审,西北工业大学李黎明、复旦大学万源星、清华大学张钟文、同济大学李艳等作者的十篇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并由穆荣平颁发获奖证书。
颁奖
穆荣平在会议总结时指出,知识产权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必须正确厘清知识财产质量、知识财产权属、知识财产创造创新能力的内涵外延和相互关系,并希望知识产权科学共同体秉持“平等合作互惠共赢”理念为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021年12月26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第五届创新与知识产权论坛暨2021知识产权学术年会在北京西郊宾馆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知识产权强国与科技创新”。来自全国高校、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30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会议。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董军社,国科大知识产权学院执行院长穆荣平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穆荣平主持。
穆荣平主持
董军社在致辞中提出,当前我国在科技事业和知识产权工作方面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仍面临基础科学研究短板突出、重大原创成果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知识产权质量水平不高等问题,希望各位专家学者汇聚智慧,为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支撑创新驱动发展贡献力量。
董军社致辞
穆荣平在致辞中强调,知识产权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具有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处攀升的能力,需要建立专业化交流平台,通过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对知识产权相关问题的研讨,以促进知识产权探索创新发展之路。
主旨报告环节由穆荣平和国科大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闫文军共同主持。
闫文军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刘春田系统梳理了中国知识产权学的发展历史,深刻阐述了知识产权一级学科建设现状及发展路径,知识产权创新发展依赖于各学科专业人才,应加强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
刘春田
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主任刘华对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创新指数报告》和《知识产权指数报告》报告内容、发展趋势及应对战略分析三方面进行重点解读。WIPO中国代表处正通过“战略屋(Strategy House)”计划,建设面向个人的知识产权普及体系,通过提高与官学商合作水平和自身服务水平与质量等方式,为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刘华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吕薇主要围绕如何推进知识产权法制建设、市场化建设两个重要问题进行报告,她提出未来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可以从探索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政策工具、知识产权的利益分配机制、区分涉及公共利益的例外、顺应国际新形势等方面展开研究。
吕薇
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司长葛树详细介绍了《“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编制的背景、过程、主要内容及实施机制。他指出当前知识产权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提供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成效,支撑实体经济创新发展;构建便民利民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推进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推进知识产权人才和文化建设。
葛树
国务院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副主任龚亚麟指出,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知识产权工作也应当为营造促进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技术环境、市场运行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国际环境五大环境助力。通过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龚亚麟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白剑锋提出对智库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如何支撑相关行业发展的看法。他强调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将继续积极与各研究机构合作,成为知识产权发展的有效支撑。
白剑锋
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李钟提出截至“十三五”期末,北京市知识产权“首善之区”建设成效显现,知识产权质量效益不断优化提高,北京市正逐渐从“首善之区”向“强国示范城市”过渡。未来,北京市将坚持高质量发展,开创知识产权强国示范城市建设新局面。
李钟
腾讯研究院秘书长张钦坤主要介绍了人工智能、算法推送、沉浸式媒体、数字资产技术等领域的知识产权正在或即将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于AI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框架的见解,以及区块链数字资产动产化保护的设想。
张钦坤
广州奥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峻岭对国内外创新保护环境进行了简要分析,她提出知识产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主战场,未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可能从以创新主体为主的保护,逐渐转向对行业、资源的保护,逐步构建知识产权安全治理体系。
王峻岭
除主旨报告外,会议还设置了主题为“知识产权战略分论坛”、“知识产权院长分论坛”、“知识产权法律与政策分论坛”、“知识产权信息与管理分论坛”和“学术论文交流”环节。
“知识产权战略分论坛”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刘海波主持,中国专利技术开发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陈燕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孙国瑞进行点评。国科大知识产权学院教授马一德、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韩秀成、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明德、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秘书长谢小勇、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刘海波、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教授毛昊、QQ音乐技术总监曾义、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北京代表处知识产权部部长山本英一、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鲍新中分别进行主题发言。
分论坛现场
“知识产权院长分论坛”由国科大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云教授主持,国科大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宋河发、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平、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教授朱雪忠、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林秀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宋伟、湘潭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肖冬梅、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院长李雨峰、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董新凯、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副院长刘介明、国科大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闫文军进行主题发言。
分论坛现场
“知识产权法律与政策分论坛”由国科大知识产权学院教授罗先觉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李顺德和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曲三强进行点评。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主任管育鹰、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郭禾、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吴伟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万勇、国科大知识产权学院教授罗先觉、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肖尤丹进行主题发言。
分论坛现场
“知识产权信息与管理分论坛”由国科大知识产权学院教授唐素琴主持,京成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谷永久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董涛进行点评。大连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栾春娟、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赵淦森、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黄灿、国科大知识产权学院教授唐素琴进行主题发言。
分论坛现场
本次论坛共收到投稿论文108篇,其中第一作者为学生的投稿论文76篇。论文作者在“学术论文交流”环节分别进行汇报,该环节分五组进行,第一组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段异兵主持,国科大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刘朝点评;第二组由国科大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尹锋林主持,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吕磊点评;第三组由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蔡中华主持,国科大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张古鹏点评;第四组由国科大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张艳主持,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刘影点评;第五组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贺宁馨主持,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张越点评。经过匿名专家评审,齐劲沣、苏倩文、王珊珊、陈煜帆、朱桓霆、余学亮、刘桢、田心月、鲍新中、谢伟、邢贺通等作者的11篇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并由穆荣平为其颁发获奖证书。
颁奖现场
穆荣平在会议总结时指出,当前我国正在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知识产权工作正在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在国内外知识产权行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凝聚智慧,共同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合照)
2019年11月23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第三届创新与知识产权论坛暨2019知识产权学术年会于中科院学术会堂召开。中国科学院大学第三届创新与知识产权论坛暨2019知识产权年会
本次论坛主题为创新保护与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旨在强化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创新的激励保障作用。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方新教授出席论坛。150余位来自全国高校、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交流探讨,共叙知识产权发展的光荣与梦想。
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董军社、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执行院长穆荣平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
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执行院长、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 穆荣平致辞
董军社副校长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校史校风,并阐明中国科学院大学在创新与保护知识产权中的重要作用;穆荣平院长在致辞中指出,举办论坛和学术年会的初衷是携手共建一个知识产权领域政界、业界、学界开放包容交流平台与对话机制,繁荣学术研究,促进相关领域决策科学化,完善知识财产创造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文化环境。
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阎晓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吕薇研究员,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司长葛树,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胡志坚研究员,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韩秀成,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国科大公管学院特聘教授李顺德,同济大学朱雪忠教授等八位专家学者发表了精彩的主旨报告。
阎晓宏介绍了知识产权法治的几个问题,包括知识产权国际规则与我国规则的衔接问题、国家部门间的衔接问题、行政和司法的衔接问题;吕薇在题为《全球化背景下的知识产权体系》的报告中认为全球的知识产权制度正在面临着新挑战,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需予以回应,中国应积极参与和主导知识产权规则制定,为建立互利共赢的知识产权国际治理规则做贡献。葛树介绍了“十四五”时期知识产权规划制定需要思考的主要方面;胡志坚对知识产权定位、知识产权范式问题进行研究和介绍;韩秀成介绍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李顺德指出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产权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门;朱雪忠介绍了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制定中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王峻岭指明高校科研院所培育高价值专利的路径。主旨报告发言人精彩瞬间
11月23日下午,与会专家围绕着创新发展与知识产权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宋河发主持的知识产权院长分论坛中,来自国内多家高校的专家就“知识产权学科及人才培养”各抒己见。
苏平重点介绍了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学科建设、以及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实践情况;栾春娟着重介绍了大连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华南理工大学王岩从我国学科体系、教育资源分配等角度介绍了知识产权学科构建努力的方向;肖冬梅介绍了湘潭大学在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和创新;王肃就中原工学院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服务以及社会服务如何介入人才培养进行全面的介绍。
闫文军主持的知识产权法律理论前沿分论坛上,学者们围绕“标准必要专利”、“地理标志及官方标志”、“职务发明”、“雇佣发明”等知识产权前沿学术问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分论坛二主持人闫文军
其中,管育鹰提到标准必要专利纠纷中必须仔细思考的关键法律问题;来小鹏就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发展中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分享;对于地理标志的保护,王琛从行政保护的角度提出“发布统一专用标志、开展地理标志互认互保、开展专项行动、扩大改革试点”等可行性措施。各位报告人就关注的领域分享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思路。
罗先觉主持的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分论坛中,刘海波对知识产权金融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认为知识产权金融存在政策依赖度高、业务偶发性强、协同性差及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肖延高在论述企业商标问题时,通过提出假设、构建模型的方法分析企业商标组合的价值及策略。各位报告人从“美国在华的专利布局”、“世界一流专利审查机构建设”等角度分享了知识产权政策、管理中的最新研究成果。
分论坛三精彩瞬间
在刘海波主持的知识产权专员与实务工作论坛中,二十余名知识产权专员参加了分论坛,并进行了交流互动。乔永忠利用量化的研究方法,以权利要求数、IPC分类数等作为自变量研究其对专利无效审查周期的影响,并通过国家复审委发布的官方数据对于cox模型进行检验;杜伟主张对知识产权进行全过程管理,并应贯彻PDCA的循环管理理念。各位知识产权实务专家从自身工作经历着手,就“自动驾驶”、“专利无效审查周期”、“关节机器人”等问题发表了具有前瞻性、实务性的报告,并在交流环节中分享了各自的研究进度与研究思路。分论坛四主持人刘海波
分论坛四精彩瞬间
论坛闭幕式中,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执行院长穆荣平鼓励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之间应当交叉研究,强调知识产权事业发展需要加强政策科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伦理学等众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要加强知识产权领域政府、产业、学界和司法实务业界的合作。大会为获得优秀论文的作者颁奖。据统计,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投稿五十余篇,论文涉及“中美经贸摩擦”、“高价值专利培育”、“知识产权运营体系”等多个主题。经过专家评审,共有十篇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
优秀论文颁奖
本次创新与知识产权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研究与培训中心、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知识产权政策与管理专业委员会承办,广州奥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为本次论坛亦提供了大力支持。
全体参会人员合影